“小心碰头是mind your head”“请坐是sit down please”“买票是buy tickets”……在嘉兴桐乡乌镇西栅景区,老船工潘林金今年已经61岁,但说起英语来“很溜”。
“别看是几句简单的英语,要是遇到外国游客坐船,那还是很实用的。他们不仅能听懂,还竖起大拇指给我点赞呢!”一早,潘林金便在安渡坊码头照常工作。
说起用英语服务外国游客,他掩饰不住自己的骄傲。“船工是乌镇的形象,乌镇要走向世界,我们也要学习新技能嘛!”他说,希望能让来宾感受到乌镇的国际范儿。
2006年,乌镇镇分水墩村村民潘林金结束家中养鸭子的活计,来到西栅景区成为一名船工。这些年,在桨声舟影中,他带着游客穿行在乌镇的小河上,见证家乡一天天变美。
潘林金说,特别是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以来,乌镇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为了跟上时代步伐,他们船工中不少人学起了英语。
在景区撑起摇橹船,约2公里的水上距离,穿梭在白墙黛瓦之间,途经10多个景点。这就是包括潘林金在内的船工们一天的工作。
受益于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红利效应,乌镇借力互联网赋予的新内涵变得愈加智慧,成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成就的“展示窗”,也变身为中国互联网对话世界的“新窗口”,潘林金等也成了互联网发展的受益人。
2016年起,景区逐步在游览车和摇橹船上安装了定位系统,并且设立监控调度室,通过精准定位实现车船的智慧调度,这些都给船工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
大会期间,很多嘉宾都会乘船。每条游船、每名船工都是一个展示的窗口。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摇橹划船方向轻重,哪片水域划几下,什么速度,这些细节全都掌握在船工的两只手上。“虽然每一条航道的走向都很熟悉,但我们一直告诫自己不能大意,大会期间更要仔细再仔细。”潘林金说。
除了文明礼仪、英语对话、景点讲解等培训,在安渡坊码头的船寮里,船工们也要对游船进行一遍遍细致的检查。
潘林金有个心愿,“希望更多的人来到乌镇,坐坐我们的小船,也期待自己能够经历并见证更多乌镇的辉煌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