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这是他人生第一张正式的相片。” “这张,可能是大爷和大娘结婚50多年来的第一张合影”……
在诸暨市摄影家协会会长马健虎的电脑里,一张张以“陌生老人”为主角的照片按村庄名字分门别类,被用心地保存在一个名为“我为幸福留光影”的文件夹中。免费上门为农村地区老人拍摄形象照、金婚照这件事,马健虎所在的诸暨摄影家协会志愿服务队已经坚持了5年。2019年以来,100多位志愿者已为诸暨乡村70周岁以上老人拍下近万张照片。经过精心装帧,这些照片已一一送到老人手中。
“对照片的主人公来说,留影是一件幸福的事,对我们来说也是。”不辜负每一位老人面对镜头时的笑容——这是马健虎和伙伴们举起相机时最简单的心愿。
弥补岁月的缺憾
重阳节前夕,诸暨市浬浦镇上周坞村的老人们早早地到村爱心食堂占了座。中山装、唐装、花色开衫……这一天摄影家们要赶来拍摄,老人们收拾得格外精神。“咔嚓”,快门声响起,一张张幸福笑脸就这样被定格。
这一天,马剑镇状元村、姚江镇东江村的老人们和浬浦镇上周坞村的老人们同样幸福,诸暨市摄影家协会“我为幸福留光影”志愿服务队的20位志愿者兵分三路,为他们拍下了300多张照片。
“对于年轻人来说,拍摄写真、婚纱照、纪念照可能是很平常的小事,但对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却是新鲜事儿。”经常下乡的马健虎真切地感受到,没有一张好看的照片,是许多老人的缺憾,“很多偏远山村的老人,甚至到人生的最后,都找不到一张可供亲人怀念的照片。”
就任这些老人在时代的信息洪流中消失?2019年2月,诸暨市摄影家协会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摄影家们决定,免费为当地70岁以上老人拍摄纪念照,并制作装框赠给老人。这便是活动之始。
“这对老夫妻我印象深刻,拍照那天,老太太特意穿上蓝色镶珠上衣。”马健虎打开文件夹回忆,照片中的两位老人来自浬浦镇浬浦社区,“余占奎老人已光荣在党60多年,他和老伴也已携手步入金婚,两个人盛装赶来,手挽着手,笑得很甜。”
马健虎至今还记得余占奎老两口收到照片那天的欣喜神情:“老太太久久地握着我的手,一个劲地道谢。”
5年间,志愿者们坚持驱车到各个村落送照片,成千上万句发自内心的“谢谢”鼓励着他们一年又一年的坚持。
跋山涉水定格笑容
2020年后,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体,团队决定每年确定一个拍摄主题。
2020年5月,他们启动“走进农村养老院”惠民拍摄项目,为诸暨20个乡镇养老院老人拍摄照片820余张。
2021年,“我为幸福留光影”入选诸暨市委宣传部“暖心八件事”;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团队启动“我为金婚留光影——红色惠民拍摄”活动。
2022年“八一”节前夕,志愿者来到暨阳街道大桥社区,花3天时间为社区280多位退伍老兵拍摄个人形象照……
谈到为抗美援朝老兵和党龄60周年以上的部分农村老党员拍照的过程,马健虎直言:“原本以为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5月1日定下拍摄任务,照片成品要赶在7月1日建军节前全部送出,而需要拍摄的老人多达400余人,分散在诸暨全市各个乡镇、街道,名单中年龄最小的老人已89岁,不方便集中拍摄。
时间紧、任务急,但好在志愿者们一呼百应,由40位志愿者组成的10个拍摄小组分赴各乡镇、街道开展工作。“志愿军老兵和老党员的居住地分布很广,那段时间,志愿者们接力拍摄,与时间赛跑。”马健虎说,高龄老人们行动不便,志愿者们需要上门服务,“许多时候,长途跋涉才能拍成一张照片。”
诸暨市融媒体中心的蔡东森正是参与志愿军老兵、老党员拍摄的志愿者之一。到璜山镇拍摄时,他本想从齐村村直行至晓居村,不巧赶上当地修路,车辆无法前行。晓居村山高路远,但想到还有3位老人等着拍摄,蔡东森一刻也没有耽误,立马调转车头。原本7公里的路愣是绕了几十公里,终于赶在约定时间为楼植新、陈炳孝、楼太财3位老人完成拍摄。同样,东白湖镇里四村王坑自然村斯春苗老人家住半山腰,行车不便,为了给老人拍照,志愿者们扛着摄影器材徒步数公里山路。
温暖是相互给予的
作为“我为幸福留光影”志愿服务项目的负责人,马健虎几乎见证了80%的拍摄现场。他有个习惯,每次“出勤”,都要跟在志愿者身边拍摄花絮。电脑硬盘里,一张张“照片背后的照片”令人倍感温暖:陈建红为老人细心梳起两鬓的发,冯斌牵着老人的手缓缓走在村道上……
“老人很珍视我们为他们拍照的时光,有的坐着轮椅来,有的甚至被家人用推车推来,但无论他们行动是否方便,身上穿着的一定是最显精神的衣服。一部分老人还会在村口迎接我们,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还会提前将珍藏的军功章挂在胸前。”马健虎说,农村的老人十分质朴,常常热情招呼志愿者坐下来吃瓜果、留下来吃饭。
2021年8月,诸暨市摄影家协会收到一封特殊的信。来信者叫蔡玲,她在信中说,父亲是一位退伍老兵,母亲早年是民兵连长,听闻摄影家协会正为老兵免费拍摄形象照,想要邀请志愿者为父母拍一张珍贵的照片。收到信后,马健虎很受触动,立即发布了召集信息,安排志愿者上门拍照。
“去拍照的那天,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还给我们讲当兵时的故事。”志愿者朱大说,他与志愿者李林峰、王萍一起为老人拍照,并在制作完成后亲自送进蔡老家门。“刚好有这个机会,能让我们不留遗憾,日后也有照片可以回忆。”蔡玲很感谢志愿者们的付出。
这份温暖,还在通过“幸福的光影”持续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