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历久弥坚的“飞虎情谊”,承载了中美两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深厚友谊。
1944年9月16日,飞虎队一架P-51战斗机迫降金华浦江,当地军民有勇有谋地营救了美国飞行员查普曼。
“每当拿起汤勺,就想起这段营救飞行员的往事”
中美之间因飞虎队结下的友谊,深植于浦江民间。
近日,笔者深入浦江山区,重访坠机地点,虽时隔79年,关于这次营救行动,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多位村民聊起这段故事,仍记忆犹新,他们的父辈就曾参与这次营救行动,飞虎队精神早已在浦江当地扎下了根,代代传承。
坠机地点位于浦江荷店自然村利水山,飞机坠地时,最先到达飞机失事地点的是村民应承水和张红葵。
“我经常听父亲说起这段营救美国飞行员的往事,这是他感到很自豪的一件事,说了一遍又一遍。”应承水的儿子应宣林说。
当时,查普曼就藏在一棵小松树后面,脸上被树枝划破,流血。应承水一看是外国人,衣服上还有一块布标,上面有中英文“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就知道是盟军飞行员,便参与了营救行动,把飞行员搀扶下山。
因为营救飞行员这件事,当时的浦江县政府还专门颁布了嘉奖令,应承水收到了500元奖金。
事发时,不少村民在山上捡到了飞机残片。“后来,有村民送给我爸爸一块残片,他用它打了一个汤勺。这个汤勺一直用到现在。”一家人每当拿起它,就想到了这段营救美国飞行员的往事。
这个汤勺,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也成为了应家人共同的记忆。
2017年,一位名叫丹尼尔的美国空军上尉,去滇西采访。他一直有一个疑惑:在中国战场,二战期间坠机的美军飞行员,幸存者中只有不到10%被俘,绝大部分获救,而同期的欧洲战场,每4名飞行员,就有3名被俘,什么原因?
浦江营救行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从当地村民质朴的讲述中,能找到答案。
营救飞行员要冒风险,毕竟当时的日军据点距离坠机地只有4公里,敌人要来搜查。“但我父亲毫不犹豫去帮了,我记得父亲说过,‘他是来帮我们打仗的,营救他,是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应宣林说。
在82岁洪仲彦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查普曼获救后吃的第一顿晚饭。洪仲彦的父亲洪邦基,是现场营救行动的负责人之一。
据洪仲彦回忆,那顿晚饭是在刘笙村警卫干事陈可瑛家里吃的,查普曼拍拍肚皮,村民们一看就懂:饿了。当时做了一碗水煮荷包蛋,递上碗筷,查普曼却两手一摊,不吃。
“我们以为他不爱吃鸡蛋,就又做了一碗手工面,他还是两手一摊,不吃。”洪仲彦说,语言不通,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吃。洪邦基只好连夜翻山越岭,找来了翻译金弢,这才知道,原来是不会用筷子,一拿上叉子,查普曼就把荷包蛋和面全吃了。
吃完了,查普曼竖起两个大拇指,开心地笑了。他把日记本等礼物赠送给洪邦基,以表谢意。
一次营救行动,播下了中美友谊的种子
在应宣林的记忆里,父亲在世时,曾念念不忘自己救过的这位美国飞行员,他从新闻里听到,有飞虎队队员来中国探望救命恩人。
“我安慰父亲,也许有一天,你救的那位飞行员也会回来看你。父亲没有说话,只是翻来覆去地细细打量着手里那个汤勺。”应宣林说。
很遗憾,应承水没能等来这一天。
为确认查普曼的战斗经历,一位抗战专家致信美国国家档案馆,并收到回信。根据美国国家档案馆提供的档案资料显示,1945年3月28日,查普曼在空袭香港的行动中,飞机中弹迫降长汀时阵亡。时任美国陆军航空兵第14航空队74战斗机中队中队长。他没能等到战争胜利的那一天。他的墓地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沃克西哈奇市。
1941年,一大批美国青年飞行员在陈纳德将军的率领下,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他们来到中国,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1943年,飞虎队被编入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抗日战争期间,2000多名美国飞虎队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查普曼就是其中一位。
近日,受习近平总书记复信鼓舞,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组织代表团访问中国。98岁的飞虎队老兵麦克马伦回忆:“当我们的飞机遭遇日军围追堵截不幸遇险时,第一个念头就是找到最近的中国村庄迫降。我不止一次经历过、听说过中国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救助飞虎队员。并肩战斗中,我们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我们始终珍视这份友谊。我要讲述这段历史,让更多人了解两国人民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
查普曼驾机成功迫降浦江村庄,从而引发一场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陈纳德将军曾言:“查普曼少校的《脱险报告》所述之经历是第14航空队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任务。”这段往事在两国人民心中播下了中美友谊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