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工包,一个工具箱,张建明身上的装备总是比别人多。
张建明,是国网景宁县供电公司雁溪供电服务站的一名普通员工。电工包是他的本职,工具箱是他乐在其中的“兼职”。
从2006年开始,他为山区空巢老人们奉献绵薄之力。16年间,他结对152位老人,上门服务1.3万余次。在“浙江好人榜”2022年第三季度名单中,张建明获评助人为乐“浙江好人”。
电工张师傅多了个身份
雁溪供电服务站负责的片区是景宁的山区,村庄零星分散,为了提供更优质的供电服务,张建明每天都要在各村之间穿梭。
农村常住人口减少,乡村理发店逐渐消失,村里老人的理发成了难题。“2006年,我去一村里检修线路,看到很多老爷爷都蓄着长发,看起来有些‘蓬头垢面’。”张建明回忆,整个村里除了几个小孩,大多都是老人,他们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在村间的小路上。那样的场景,让张建明不免有些心疼,他想做点什么。
于是张建明自掏腰包买了理发工具,重拾在部队学来的理发技术。从此,电工张师傅多了个身份——“理发师张师傅”,工作之余在村子里支起流动理发摊,遇到行动不便或身患残疾的老人,他还会主动提供上门服务。
而这一坚持就是16年。“为人民服务不是作秀,不能三分钟热度。”“时代楷模”钱海军的这句话是张建明的座右铭。2020年,钱海军到丽水指导开展“千户万灯”公益项目,“那时我是学员,这也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偶像’。”张建明回忆起钱海军指导他们表后线的标准接线更换,也说到“千户万灯”项目的发展,这让他感受到,这些“小善”不仅需要持续,更需要发扬出去。
星火点亮“代跑”地图
“2022年7月16日,雷爱民理发、买贴膏”……张建明有一本比手掌大不了多少的记事簿,上面记满了村里老人们的各种需求,除了理发,谁家没米了、谁的药没了、谁家风扇要修了等等都记得一清二楚。也因这,“理发张师傅”又成了“跑腿张师傅”。
“新职业”源自于一场闲聊。一次理发结束后,家地村村支书何光林向张建明表示了感谢,在聊天中,张建明了解到山村老人的不便远比他想象得更多。村里七旬以上老人占比超过80%,由于年龄大、山路远、交通难,他们中许多人已多年不曾走出大山,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那缺米、缺油、缺药怎么办?”在这之后,张建明的工具箱里多了一本记事簿,方便随时记下老人的日常需求。记事簿写满牵挂,张建明的手机也成了“24小时服务热线”,只要老人有需求,他都会准时赶到,帮助老人代办事物。在张建明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一义行,国网景宁县供电公司更由此牵头发起了“七旬免跑记事簿”情暖山区老人志愿服务项目,以张建明为志愿服务队队长,为空巢老人“代跑”。
点滴星火汇聚成光,16年间,“张建明”们为深山老人“代跑”5.7万次,代办物资343吨,修理家电15.6万次。在队员人手一本的关爱老人记事簿首页,绘着一张《七旬山区老人居住地图》,这张地图在不断扩大,一直延伸到了更多更远的乡镇。
做老人们的“隐形守护者”
“山高路长,我们不能时时守护,邻里也相距甚远,老人出了意外,谁能发现?怎么才能及时发现?”做的事情越多,与老人们的“距离”也越近,张建明的担心也越多。
这些年电力智慧程度不断加深,科技给了张建明答案。在张建明的提议下,今年6月21日,国网景宁县供电公司率先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均乡大均村开展“云守护”行动独居老人公益活动,为独居老人安装红外感应设备,将动态监测系统嵌入电力数据云平台,构建“设备安装、平台搭建、信息监测、联动救助”的关爱闭环系统。张建明志愿服务队队员可以通过系统精准了解独居老人的生活状态变化,在异常情况发生时能够及时察觉,提供援助。
行动不便的76岁老人花岳兰,是最先一批享受这一服务的独居老人。张建明和队员李光伟安装好设备后还不忘和老人讲解:“我们给您在走廊和厨房都安装了一个红外守护设备,它会记录您的一些行动数据,让我们了解您在家里的安全情况。不过您放心,这不是摄像头,不会录成视频,更不用担心隐私问题,放心用。”
从一把剪子到一本记事簿,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有人问张建明,为什么一直坚持着?“我觉得这不叫坚持,做很难做的事才叫坚持,我做的事情很简单。”日复一日的平凡因年复一年而变得不凡,张建明把善良作为了自己一生的注脚。
|